查看原文
其他

坚持朗读的孩子身上会不会有奇迹发生?阅读名师周其星正在做一个实验……

2016-12-30 周其星 快微课

用耳朵读书

听经典,用耳朵让孩子爱上阅读,快微课每篇文章栏头为你推送经典有声阅读,今天继续继续送出汤汤经典童话《一只蛤蟆叫太阳》第4集,(作者:汤汤,朗读:田妈)点击音频收听

《一只蛤蟆叫太阳/汤汤奇异童话系列》:一只渴望外面世界的浪漫的小蛤蟆太阳,偶然间变成了一个丑丑的男孩,被一对失去孩子的夫妻收养。丑陋却颇具音乐天赋的蛤蟆男孩遇到了一长串关于爱和友谊的幽默而温暖的故事。明天继续发布第5集。


两年前,深圳语文名师周其星把自己班的家长群改成朗读群,请孩子和家长每天在群里朗读。一年后周老师不再执教这个班级,但他发现读书声却并没有在群里停止。周老师想把这个实验一直做下去,他想知道:朗读这件事,孩子到底能坚持多久?有多少人能坚持,这样坚持朗读之后,会不会产生奇迹?

奇迹会发生吗?

正文分隔线

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朗读

(作者:周其星,来源:星星问答公众号)

周其星

深圳实验学校语文名师,儿童阅读推广人,“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全国最大的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创始人,他致力于推动优质的儿童阅读,影响了全国数万个家庭。率先在小学课堂推动生命教育,主张教师在课堂是“阅读教师”的身份,家校共同携手,合力为童年打造一间彩色的阅读教室。著有《彩色的阅读教室》

你现在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不知所谓的忙碌?与文学渐行渐远?读书是过去进行时?好吧,你该坐下来想一想了,或许,日子还有另外一番模样?
你只需一个简单的行为,也就十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悄悄改变这一切,对的,那就是朗读。
为什么是朗读?

《唱赞奥义书》中有说:



此万有之精英为地。

地之精英为水。

水之精英为草木。

草木之精英为人。

人之精英为语言。

语言之精英为颂祷之诗。

诗之精英为“高声唱赞”。

《奥义书》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探讨人生与宇宙的根源和关系。书中深奥的哲理,证验的思维,奇特的想象力,超凡的智慧,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宝藏,无尽的启迪。


你看,声音具有它独特的意义。

其实,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国内原创的,还是国外引进的,首先要经得起朗读,朗读是检验作品优劣的一个重要手段,真正经典的文学作品,都经得起千万人千百年的反复诵读。而不少优秀的编辑,也会采取朗读的方式来校正文稿。其次,朗读可以训练你的口语表达力,语言驾驭力,还有理解力,会朗读的人,口齿清晰,语感好,人缘也好,因为听他讲话发言很享受啊。


在很早很早之前,我在新浪博客里写了一篇文章,叫《我们为什么要在微信群里朗读》,影响并带动了一群老师和各地的家长加入到朗读行动中来。
还记得那是一年前暑假刚结束的时候,我们的家长义工子羿妈妈告诉我:暑假期间(7月10日到8月30日),全班累计朗读人次1124次,朗读诗文故事8830篇(章/页),平均每天有20个小朋友朗读,每天朗读8篇/章/页。
这是多么丰硕的成果!孩子们在家里,在旅途,都会随时拿起一本书来朗读,让自己的声音,流淌在班级微信群里,也让自己的日子,因为故事因为诗歌,变得亮闪闪起来。
我们这位义工家长,因为孩子的坚持,带动孩子爸爸也加入其中,甚至,连三岁半的小弟弟,只要听到爸爸妈妈或者哥哥说:“下面,请听我朗读……”马上轻手轻脚地离开房间关上房门,悄声跟爷爷奶奶说:“嘘,现在不能大声说话了”,有时还会说,我也要读,然后叽里呱啦地开始了:“现在请听我朗读……”


一个很简单的朗读行为,竟然变成了一种教育行为,一种文化氛围,悄无声息地感染着年幼的孩子。

要动员孩子和家长朗读,做老师的自然率先示范。心平基金会的伍松先生有句名言:“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老师自己坚持每天朗读,在班级营造读书氛围,这是最好的教育。

就像绘本《和爸爸一起读书》里爸爸经常说的:“睡觉之前,一定要记得读书哦。”而此时的读,不是默读,而是大声朗读。


这是多年以后,我又开始像儿时一样,捧起一本书大声读起来,每天读几页,坚持从头到尾读完,然后再打开下一本书……
还记得小时候读书的情景,每天早上公鸡才啼鸣几遍,父亲就把我喊起来,那时天还没亮,我们几个小伙伴就相约一起去学校。到了学校,借着熹微的晨光,我们背诵起课文来。起初才几个人,声音在空空的校园里回荡,后来人越来越多,读书声也更加响亮,一直到东方既白,教室里一片亮堂,老师也来了,我们方才停下来,准备上课。
再后来,我们上了初中,去了师范,倒是也读书,不过却很少朗读了。哪怕是从教多年,也不曾像如今这样,将一本厚厚的书从头到尾大声读完过。


之所以选择在微信群里朗读,也是某一天突发奇想,寻思着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家也能好好读书,而且我还能看得到。于是,才将之前建的班级家长微信群直接变成了朗读群。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也逐渐为更多人所使用。班级微信群原本是为了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现在,鼓励孩子们用语音在群里发布朗读,孩子们很容易操作,加上一些热心的家长时时不忘鼓励几句,朗读热情也更加高涨。


在我看来,孩子的学习之初,最重要的不是必须做什么,一定要做得怎么样,而是大家都做起来了。就像我经常说的:“只有行动,才有未来。”当孩子们愿意并敢于在微信群里大声朗读了,就是好的,就是成功的,就应该得到我和其他同学家长的大拇指点赞以及掌声与鲜花。所以,我很少去纠正他们什么,哪怕读得结结巴巴,我都会去鼓励,去赞美。偶尔读错几个字,也只会委婉地提醒一下,不做过多计较。因为这是确保微信群里的朗读得以持续的前提。
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一年,虽然如今我已经不再执教当初的班级,但是,因为孩子,我们还维系在一起,因为朗读,我们还在过着共同的生活。在今年的7月22日,我跟家长们说,我要做一个有关朗读的实验,我想看看一个班,46个孩子,日不间断地朗读,即便分班了,依旧走下去,看看大家到底能坚持多久,有多少人能够坚持,这样坚持朗读之后,会不会产生奇迹。
这则消息出来以后,不少家长纷纷支持,各地的朋友也在叫好,有的说他们班也开始朗读了;有的说,一个一直坚持朗读的人会是怎样的气质,她的人生会因为朗读有怎样的改变很值得期待。



现在呢,我们这个老的班级群每天依旧书声琅琅,而新执教的班级也开始了朗朗书声……
我们的操作方式更值得说一说。以前是拿起手机,捧起书来,一小段一小段地读,因为每次时长只有一分钟,所以只能一条一
条语音发,而且,还不能保留,甚至还饱受微信群刷屏之苦。现在呢,只要点击“我”,进入“收藏”,点右上角的“+”,就可以选择拍下或复制粘贴要读的内容,然后点击右下角的话筒,就可以开始朗读录音了,完成之后,不满意还可以删掉重读,满意了就可以点击右上角“完成”,再点击右上角的“…”分享到班级群里去,很好用的,你试试看。


不过,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你读完以后,一定要注明你是读哪
本书读了多少页,然后以接龙的形式,跟在别人的统计数据后面,这样,统计义工才能看得分明,最后统计也才会清楚无误。群里其他成员,也能一目了然,知道今天有谁读了,读了什么读了多少。


我从不强求孩子或者家长去听其他人的朗读,这样很是消耗时间,也不太现实,但是如果你真的感兴趣,也有那个时间,不妨听听别人是怎么读的,再听听自己的,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后面朗读能力的提高。作为发起人倡议人,老师也不必要每天都去一个个地听一个个地评,只需要了解谁读了,谁没读,为什么没有读,争取每周点评一次,就很尽职了。所以,我一般会利用坐车或者晚上快走的时间,听一听大家的朗读情况,周末时间充裕,可以点评一次。
如果能回头听,自然是最好的,你就会听出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例如语调变化太少,情感明显不够充沛等。所以我鼓励孩子们,不要去追求今天一定要读多少页,而是努力让自己读出感觉来,不求多,只求好。
最让我欣慰的是,家长们也参与到朗读中,用自己并不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诗歌和故事,就像他们也是其中的一个孩子,正在很努力地一字一句地大声朗读,用声音再现文学,重温故事,就像我小时候,在那间简陋的教室里,有板有眼地读着课文一样。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家长的躬行,是最好的亲子教育》,我这样告诉我的家长朋友们:“我们要求孩子坚持的,自己坚持给孩子看。我们要求孩子遵行的,自己遵行给孩子看。最好的亲子教育,不是把道理告诉孩子,然后让他去执行。任何说教都没有家长的躬行更有示范引领效果。”这样的道理,很多人懂,却未必知道该怎么去做。现在,有了朗读这样一条可行的通道,很值得大家去尝试。
对故事的喜爱,对文字的敬畏,对声音的痴迷,还有群体读书氛围的亲密与感召,是一件很迷人的事。因为微信群朗读,我们离诗歌更近,离文学更近,也离孩子更近。这既是最好的陪伴,也是最好的引领。


写到这里,我不仅想起五年前的一幅情景:我和一帮家长带着孩子秋游,那时我们在海边,孩子们踏着海浪,玩着沙子,不知是谁起的头,大家都背诵起纪伯伦的《沙与沫》来:

我永远在沙岸上行走,

在沙土和泡沫的中间。

高潮会抹去我的脚印,

风也会把泡沫吹走。

但是海洋和沙岸,

却将永远存在。



语言随情境自然生成,脱口而出的背后,是他们日复一日的朗读功底。风会把时间带走,可是孩子一起朗读的时光永远存在。

而又在此时,我曾经教过和正在教着的班级微信群里,孩子们书声琅琅,泰戈尔和顾城的诗句,正点染着深圳这平凡的夜。
如果你是老师,如果你是家长,如果恰好你也爱文学,请和我们一起读起来吧,我们在朗朗书声里,构建单纯而丰富的精神生活。



关于朗读,你还可以点击查阅快微课往期精华文章:

我为什么要用五年时间和女儿一起朗读?

为孩子朗读:灯泡老师读经典《笑》(冰心)

为孩子朗读:灯泡老师读经典《梧桐》(汪曾祺)

点击阅读原文可报名参加1-6年级经典朗读课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